小脑出血可见于成年人、儿童及新生儿群体。成人小脑出血属于脑出血的一种,多指非外伤性因素导致的自发性小脑内出血,占全部脑出血的10%,外伤导致的小脑出血归结为颅脑损伤的讨论范畴。
01
病因
小脑出血是由小脑上动脉分支破裂所致,新生儿可由小脑毛细血管破裂所致。导致血管破裂的原因总体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因素包括高血压、早产、分娩过程中缺血缺氧,继发性因素主要为血管畸形、产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原发性因素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血压突然升高时容易破裂出血。缺血缺氧若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缺血缺氧,可使脑内形成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和脑血管扩张,血管内压增加时,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早产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脑部尚处于发育时期,毛细血管不成熟容易发生破裂,脑血流或动脉压力改变时容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缺血性损伤出血。
继发性因素血管畸形动静脉血管畸形可导致儿童和成人出现自发性小脑出血,儿童较成人更易因脑血管畸形出现小脑出血。产伤胎儿过大、胎位不正、产程延长、急产,以及使用胎头吸引器、高位产钳等方式助产时,可引起小脑撕裂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病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或孕妇在孕期服用利福平等药物导致新生儿凝血障碍,进而导致小脑内血管破裂出血,但此类原因不多见,且除小脑外,此类原因还可引发其他大脑部位的出血。
02
症状
患者常有头痛、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眼震、呼吸不规则、角弓反张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枕部疼痛,具体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多少有关。
典型症状
患者常有头痛、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等表现,具体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多少有密切关系。
●出血量较少的患者主要有患侧共济失调(如躯干无法直立、站立不稳、出现闭目难立征)、小脑性语言(患者构音模糊,语言不连贯,呈分节样,音节拖长,声音时强时弱)、眼球震颤等,多无瘫痪症状。
●出血量较多的患者可在发病当时或发病后的12~24小时内即出现严重意识障碍,出现脑干受压的征象,呼吸不规则、双侧瞳孔可见缩小至针尖样。新生儿主要以脑干受压症状为主,除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外,还可表现为出生后即有面瘫、心动过缓、间歇性肌张力升高、角弓反张等表现。
●暴发型患者通常表现为突然陷入昏迷,数小时内即可死亡。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枕部疼痛。
03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和血压,并观察患者的眼征和步态,若出现心动过缓、共济失调式呼吸、血压升高,同时可见双眼粗大、震颤,行走时呈共济失调步态,考虑小脑出血。新生儿尚未能自我表达不适感,常规的体格检查可用于辅助对其小脑出血的诊断,此项检查亦可使用于成年患者。共济失调检查可用于辅助成年人或有理解力及自我表达能力的儿童的小脑出血诊断,可通过以下试验检查是否出现小脑出血所致的共济失调。
●跟-膝-胫试验中,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动作不稳,提示小脑损害,考虑小脑出血。
●快速轮替动作中,若观察到患者动作不协调、动作较为缓慢,提示共济失调。
●闭目难立征试验中,患者闭眼后身体出现摇晃或倾斜,则为闭目难立征阳性,考虑小脑出血。
影像学检查脑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脑部CT可迅速定位出血部位,明确出血量、是否破入第四脑室、出血是否破入蛛网膜下腔或由后者扩散所致。出血灶多为卵圆形或圆形的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晰;若CT显示颅后窝紧缩征,第四脑室受压、幕上脑室扩张、颅后窝基底池封闭,可提示小脑出血且病情紧急,应首先考虑行急诊手术。
MRI(核磁共振):MRI对检出小脑出血的灵敏度优于CT,还可用于监测出血的进展、评估预后。根据T1、T2的长或短信号可初步明确出血的病情,如处于急性期、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等。
脑血管检查CTA(CT血管成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数字减影管造影)等可了解导致小脑出血的血管病变程度及病因,辅助制定治疗方案。其中,CTA和MRA为无创性检查,可筛查脑血管畸形,但需注意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异常;DSA为确诊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明确显示畸形血管的供血及血流动力学有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对于怀疑因血液病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小脑出血,可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项目。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原酶时间异常,提示凝血功能障碍,但此类疾病大多在进展至较为严重时方才引发脑部出血。
04
治疗
小脑出血的治疗以急性期治疗、支持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应尽量避免各项指标短时间内有较大起伏导致病情恶化,医师在用药过程中需权衡治疗效果与出血风险。
急性期治疗制动患者应尽快卧床休息,抬高床头30°,保持安静及避免情绪的起伏,应尽量避免搬动以及对其进行刺激性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等。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到达急诊时应对其生命体征再次确认并争取保持平稳,可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 comascale.GCS)评估患者意识,迅速进行脑部CT检查。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不稳定,也应进行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应维持小脑出血患儿的氧分压、pH、灌注压、渗透压等的稳定,避免病情加重。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利尿剂、人血白蛋白等药物降低颅内高压、控制脑水肿,但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大脑灌注和肾脏的具体情况。
药物治疗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止血药物
●可选择性使用氨甲环酸辅助早期的止血治疗.
●可使用维生素K、血凝酶等辅助因凝血障碍导致的小脑出血治疗,可酌情使用新鲜的冰冻血浆。
●对于小脑共济失调等症状,则暂无特异性药物。
手术治疗
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针对有脑积水的病人可能要进行脑室穿刺外引流。适应证小脑血肿超过10mL或直径为3cm或以上;出现脑干、第四脑室受压或并发梗阻性脑积水,目前尚未明确新生儿脑出血是否可行此治疗手段。禁忌证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已确诊为脑死亡者,均忌行此手术。
术后护理
●保证充分的营养支持,并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可适当给予镇痛药。
●需降低内压、控制血压,预防颅内感染。其他注意事项
●术后24小时可进行脑部CT复查,排除术后再出血。
●凝血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在术后短期内,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止血药物。
专家介绍
李百升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医学博士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专业组成员
佛山市医师协会神经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佛山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
公派德国比勒菲尔德基督教医院神外进修人员
主持省卫生厅立项1项,市立项1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一篇,以PI身份承担GCP项目2个
擅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耐药性癫痫、帕金森、昏迷促性(SCS)、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疾病的临床诊治,在内镜神经外科、脊柱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重症神经外科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