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医学中心三区
保健常识
关于心力衰竭的那些事
陈先生今年50岁,五年前因频繁出现活动后气促,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被诊断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扩张型心肌病和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2022年他接受了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治疗,术后一直按时服药,病情相对稳定。但最近几天他觉得气促逐渐加重,还伴有小便减少、双下肢水肿,这让陈先生很快意识到这是心脏超负荷的求救信号,于是在家人陪同下前往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心脏医学中心就诊。
心脏就像人体内的一个水泵,将富含氧血液通过动脉送到全身各个用氧器官,再将各个器官用完的低氧血液通过静脉回送到心脏,再由泵送到肺里进行氧气补充。一旦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整个身体的供氧系统就会受到影响。
什么是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又称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各种病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无法满足身体组织的代谢需求的一种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泵血”能力下降了。
为什么会引起心功能不全?
导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病因有两方面:
1.原发性心肌损害 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结缔组织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以直接损害心肌,从而影响心脏的功能。
2.心室负荷过重 如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这些疾病会增加心脏负荷,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会使得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受损,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由以下因素诱发:①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②心律失常:尤以心房纤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见;③水电解质紊乱,如进食或输液过多过快、钠盐摄入过多等;④体力过劳。
心力衰竭有哪些症状?
呼吸困难:心衰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或平躺时
乏力、疲倦: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
水肿:常见于下肢、脚踝和腹部,按压后会出现凹陷。
咳嗽、咳痰:有时会出现粉红色泡沫痰。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由于胃肠道淤血,导致消化功能下降。
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如何控制出入量?
心衰患者需要严格控制每天的液体摄入量和排出量,避免体内水分过多,加重心脏负担。
控制入量:
每天液体摄入量应控制在1500毫升左右,包括水、汤、粥、饮料;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腌制品、酱菜、加工食品等,以免引起水钠潴留;限制饮酒,酒精会加重心脏负担。
监测出量:
每天记录尿量,正常情况下应保持在1000-1500毫升左右;
每天自我监测体重,做好记录;
如果尿量明显减少,或出现水肿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如何控制心力衰竭?
避免暴饮暴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控制情绪: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按时服药:切勿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定期监测:每天测量体重、血压、心率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陈先生的故事提醒我们,心衰患者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及时就医,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心脏医学中心三区将继续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贴心的健康指导,帮助每一位患者重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