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识
孩子从厌学变爱学(上)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可以帮助家长如何和厌学的孩子沟通。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主题吧~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啊,什么是厌学?书中提到的“厌学”是指在学龄期或者正规成人教育期(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或拒绝去完成学业的现象。
为什么孩子会厌学呢?书中提到挡在孩子和学校之间有五大“拦路虎”,分别是:
1.社会的过高期待和压力
2.充满麻烦与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
3.个人目标与价值感缺乏
4.返校屏障
5.多样的精神医学议题
社会的过高期待和压力
目前社会氛围浮躁,节奏快,容易让孩子养成急功近利的心理。而学习是漫长的、枯燥的过程,无法快速地看到成果,使得孩子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放弃。
再者,同学之间为了争夺择优的名额,除了越来越内卷,还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艺术类专业更为明显。
另外,唯成绩论英雄的观念。来自社会层面的不安,学校和家长的关注点都在培养能拿高分、能上重点学校的孩子。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从小被父母、社会安排的任务,不觉得学习是为了自己,也不认为读书有什么实际价值,反正“只要按照父母定好的轨道读就行了”。学习成了家长、老师的事,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责任心。
电子游戏成为了厌学孩子投奔的对象。家长往往会认为是游戏、二次元等文化“带坏”了孩子,然而,家长不理解的是,那是孩子在现实生活、学习中无法满足内心的需要才会在游戏里找到快乐。游戏的设置是非常容易让人产生满足的,特别是热门的游戏更是如此。在游戏里,孩子们通过打怪、通关、升级等操作,即可获得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价值认可,如段位提升、MVP认可等,安慰了玩家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在孩子中流行的游戏中,大部分都是联机游戏,营造了一种奇妙的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团队协作,让孩子感受到社会性的乐趣,满足了归属的需要。有些游戏如实况足球等,和自己的喜欢的球队踢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在游戏里完成,完成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梦。青春期的孩子有追求公平的心理,游戏中公平竞争,不会因为社会、家庭原因而不同起点。
总而言之,社会的环境会给学校、家庭带来压力,老师和家长的焦虑又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当学习成为评估孩子的唯一维度时,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得到快乐和认可,更容易投向游戏来满足内在的需要。
充满麻烦与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
此书重点是关于家庭的沟通,因此在《孩子从厌学变爱学(下)》会用大部分篇幅讲解。敬请关注。
个人目标与价值感缺乏
许多家长只关心分数,关心将来可以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却并不注意帮助孩子寻找和树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发自内心向往的人生目标。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却没有人告诉他们这样努力的最终意义何在。没人告诉他们,除了努力,人生还有什么其他值得追寻的价值。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更没有坚持的理由,对于自己人生的考虑也很苍白无力。
当家庭里只以成绩论英雄时,学习是一个拿来得到父母认可的工具,除此之外毫无意义。而且很多中国式家长喜欢打压式教育,反复强调孩子的不够好,却没有告诉孩子哪里很优秀,缺陷取向的家庭氛围和管教方式使得孩子无法获得自我认同和价值感,养成“空心病”。
返校屏障和多样的精神医学议题
这两个“拦路虎”也会在《孩子从厌学变爱学(下)》一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