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佛山市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暨2024年炎症性肠病规范化诊治与新进展》学习班成功举办
近10余年来,炎症性肠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各种规范、共识意见、指南日趋更新,但基层医疗单位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明显不足,误诊误治时有发生,亟需规范化。为进一步提高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水平,活跃本地区医学教育学术活动氛围及加强学术交流,佛山市南海区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24年10月12日-13日在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7号综合楼301报告厅召开《佛山市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暨2024年炎症性肠病规范化诊治与新进展学习班》,本次学习班对炎症性肠病的多学科诊治及消化领域最新指南进行学习探讨。
首先,由南海区医学会消化分会主任委员黄鹤主任医师主持,并致开幕词。第一节课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郅敏教授带来的课题是《中国克罗恩病诊治指南变迁》,郅教授指出,回顾历史,我国自1993年起首次提示克罗恩病的诊断标准和流程,历经2007年、2012年、2018年多次更新,今年年初发布的2023年《指南》,在以往《共识意见》的基础上全面升级,更佳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国内临床实践,充分反映当前管理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全面、可行性高的指导,从CD的诊断、评估、新增治疗目标、生物制剂的选择、手术、监测等多方面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导。第二节课由南海区人民医院放射科何云飞主任医师讲授《影像检查在炎症性肠病的营养》,何主任指出,IBD的诊断离不开放射影像的协助,何主任结合《2023年中国克罗恩病诊治指南》,从临床、内镜、病理组织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指出CTE等影像学在IBD中的作用,包块明确病灶、病变范围、肠道狭窄、并发症、肠外表现及随访等方面的作用。第三节课由南海区人民医院病理科的陈健智主任医师带来《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陈主任先通过概述炎症性肠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再分别分析讲解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下改变和鉴别诊断,还提到少见的未定型结肠炎病理表现,最后以一例疑难疑似IBD病例的病理讨论结尾,让观察豁然开朗,获得观众的阵阵好评。第四节课由南海区人民医院的谌黄威副主任医师主讲《炎症性肠病的内镜识别和检查规范》,谌主任从炎症性肠病的生物学行为出发,指出内镜检查始终贯穿IBD的诊疗全过程,包括诊断、治疗、评估及随访,其中需特别重视IBD及疑似病例的内镜识别、检查规范、活检要求,让在场观众受益匪浅。第五堂课由南海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黄鹤主任医师给大家带《浅谈IBD的患者教育》,黄鹤从人文角度出发,谈谈为什么要做IBD患者教育,目前IBD患者教育的现状和缺陷,还提到要重视患者需求,不能仅从医护人员的角度看问题,最后根据文献和自身体会,给出了更好的IBD患者教育方案,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像。第六堂课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苏沛珠教授讲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新型生物制剂助力实现克罗恩病更高的治疗目标》,从克罗恩病的治疗目标分析,从临床缓解,到生物标志物缓解、内镜下缓解,再到新近提出的组织学缓解和透壁缓解,让在场观众对IBD领域前沿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后由南海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梁晓燕博士分享了一例病例《取开那片障目的“叶子”》,现场观众讨论热烈,博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整个培训井然有序,各位学员严守会场纪律,专心听讲,课后积极交流与提问,学员反馈此次培训非常实用,能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相信通过这样的培训互相学习、交流,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规范炎症性肠病的诊治管理流程,使我们南海区消化科及消化内镜医护队伍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