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南医消化内科顺利举办《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7月健康讲堂
近日,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消化内科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内镜治疗”为主题的健康讲堂,旨在普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早期发现与内镜治疗技术,提高公众对消化道健康的认识。此次讲堂吸引了众多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讲座内容亮点纷呈
讲座由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消化内科一区伦伟健主任主持。他首先讲解了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定义,治疗的方式,强调早期筛查与诊断的重要性。随着内镜和内镜超声(EUS)技术的不断发展,SMT的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对于超过40岁的人群,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有上消化道症状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随后,伦伟健主任详细介绍了当前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前沿技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以及腹腔镜内镜联合切除术(LECS)等。他强调,这些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已成为消化道早期癌症及粘膜下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内镜治疗技术详解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较为表浅的肿瘤,通过内镜设备精确切除病变黏膜及其下方组织,操作简便,创伤小。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在EMR基础上发展而来,适用于直径≥2 cm的SMT或向腔内生长的困难型SMT。ESD通过环形“掀盖”切口,充分暴露肿瘤,实现精准切割和剥离,能更完整地切除肿瘤组织,降低复发风险。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针对起源于固有肌层深层、部分腔外生长或与浆膜层密不可分的SMT,EFTR通过主动穿孔切除肿瘤,突破了肿瘤深度对内镜手术的限制,扩大了适应症范围。该技术保留了消化道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具有体表无伤口、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腹腔镜内镜联合切除术(LECS):是将腹腔镜胃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结合的一种手术,可准确观察肿瘤位置,并确定精确的切除线,从而在切除胃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切缘。
临床案例分享
讲座中,还分享了医院消化内科成功开展内镜治疗的多个临床案例。其中,一例29岁患者吴女士因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进贲门后壁见黏膜下肿物,大小30*35mm,经超声内镜和腹部增强CT检查,充分评估病情后,伦伟健主任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第三天即可进食流食,第五天顺利出院。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伦伟健主任强调,除了专业的医疗治疗外,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同样重要。他呼吁广大患者及家属要正确认识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认真听取护士讲解的术前、术后宣教知识,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共同促进康复。
提问、答疑环节
在有奖提问、答疑环节。病友们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中一位病友提到:我的胃、肠息肉反反复复,癌变的风险高不高?伦伟健主任耐心解答:我们会根据息肉的病理报告,指导患者定期复诊,一般腺瘤性息肉3-5年复诊一次,嘱咐病友不用太担心,做好定期的复诊,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早发现,早处理。伦主任专业、耐心的回答,消除了患者心中的顾虑。
结语
此次消化内科健康讲堂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患者对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及其内镜治疗技术的了解,也进一步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未来,我院消化内科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通讯员:消化内科一区 廖丽萍
202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