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常识
颈椎病保守治疗都应该注意哪些?
张华(化名),男,年龄:45岁,职业:办公室职员。张华在过去的三个月中,经常感到颈部酸痛和头痛,尤其是在长时间使用电脑工作后。他还注意到自己的视力有时会突然变得模糊,以及偶尔出现的耳鸣。通常在工作一天后加剧,休息后有所缓解。头痛主要位于后枕部,有时辐射到前额。他没有外伤史,但有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习惯,且坐姿不良。来到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就诊,经过系列检查,考虑患者是交感型颈椎病。
张华发出疑问:医生,我这个该如何治疗?我想保守治疗,我该怎么做?
答: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方法,适合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颈围领制动、药物内服外用、理疗牵引、按摩推拿、针灸和局部封闭等,旨在减轻炎症和水肿,缓解症状。综合应用多种保守治疗手段可提高疗效,卧床休息是治疗的基础。
一、颈部的休息和制动
颈部休息和制动是颈椎病治疗的关键,无论手术与否。治疗期间应减少工作,严重时应卧床数周。颈围领和颈托有助于颈部休息和制动,可缓解肌肉痉挛,减少颈椎负担和异常活动,减轻神经根和血管的刺激或压迫,加速症状缓解。单纯颈围领制动或卧床休息有时也能显著缓解症状。治疗时间根据病情灵活调整,通常1至3个月。期间可辅以理疗、牵引和药物,但需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必要时应进行肌肉锻炼。
二、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也称为理疗,利用自然和人工物理因素如声、光、电、热等治疗疾病。在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中,物理治疗通过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炎症和疼痛,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其他治疗方法,物理治疗效果更佳。理疗手段包括高频电疗、离子导入、石蜡疗法和水疗等。
离子导入通过直流电将药物导入体内,对神经根型、颈型颈椎病及肌肉筋膜炎等有缓解作用,但对脊髓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有限。
高频电疗法,如超短波和微波,通过电热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根和椎动脉功能恢复。
石蜡疗法使用加热石蜡敷贴患处,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水肿消散,具有消炎、镇痛和缓解肌肉痉挛的效果。
此外,颈部的干扰电疗、音频电疗、超声波、红外线和激光等理疗手段,对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止痛、消除炎症性水肿和缓解粘连均有积极作用,尤其对神经根型、交感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效果明显。手术后康复和颈肩背部肌肉疼痛僵硬患者也可获益。然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通过物理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四肢活动功能。
局部冷热敷是颈椎病治疗的有效手段。急性期疼痛剧烈时,推荐冰块冷敷,有助于减少组织肿胀和炎症,缓解疼痛,但需避免冻伤,建议每次10至30分钟,每日5至10次。慢性期则适合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配合中药熏洗可增强药效,每次15至20分钟,每日2次,注意温度控制在50至60℃,避免过热导致血管过度扩张或烫伤。长期理疗需防肌肉变性或功能障碍。
三、颈椎牵引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的方法,特别适合早期颈椎病患者和颈肌劳损。通过牵引,颈椎间隙得以增宽,减少活动,有效缓解肌肉痉挛,降低椎间盘压力,减轻神经根、脊髓和交感神经的压迫,改善椎动脉扭曲,缓解小关节滑膜嵌顿,促进椎间盘消肿,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有助于关节功能恢复。
颈椎牵引分为三种形式:坐式、卧式和携带式,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
1.坐式牵引:患者佩戴枕颌带坐于凳上,通过头顶滑车牵引,可边工作边治疗,如看书、写字。
2. 卧式牵引:患者躺在床上,利用床架滑车进行牵引,适合休息或睡眠时使用,便于夜间治疗。
3. 携带式牵引:使用一个拱形架,通过肩托和可调节支柱实现牵引,患者可自由行走、阅读或进行轻度工作,牵引力度可自行调节,以确保舒适,且可根据需要延长牵引时间,实现持续效果。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势,可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治疗需求灵活选择。
颈椎牵引治疗需个性化,以确保症状缓解和患者舒适。牵引需考虑角度、重量和时间,避免不当操作加重症状。
1. 角度和方向:应顺应胸椎自然弯曲,一般需屈曲15°~20°,特殊情况如圆背畸形需加大屈曲。
2. 牵引重量:主要为制动颈椎,不宜过重。卧式2~5kg,坐式6~7.5kg。
3. 牵引时间:持续牵引效果佳,轻症可间断牵引,逐渐增加重量和时间;重症可持续牵引6~8小时。治疗应根据患者反应调整,以全身放松、颈部舒适、症状减轻为准。牵引重量过大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停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牵引治疗需谨慎,早期轻症可尝试小重量牵引,重症或病程长患者避免大重量牵引,以防病情加重。大重量牵引对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属禁忌,以免脊髓损伤。
四、推拿按摩疗法
手法按摩和推拿是颈椎病治疗的有效手段,能够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活动度、减轻神经压迫、促进血液循环,具有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的效果。中医和西医的按摩手法各有特点,中医注重穴位和颈椎的被动活动,而西医则侧重于肌肉放松和颈椎的被动运动。
治疗时,患者还应主动进行医疗体操,锻炼颈项肌肉,进行缓慢平稳的颈部活动,避免引起疼痛。
然而,手法治疗需谨慎,避免粗暴操作,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宜接受重手法治疗,以防加重症状或导致严重后果。神经根型、交感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手法治疗和牵引时也应慎重。
颈椎不稳定、发育性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钙化、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破坏等情况下,手法推拿、按摩属禁忌,以防脊髓损伤或四肢瘫痪。治疗前,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以确保安全有效。
五、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医嘱用药。
六、医疗体育
1. 应当禁止或减少颈部的活动锻炼患者颈椎间盘已退变,椎体及关节有增生,若行颈椎锻炼,会使椎间盘加重负荷而增加损害,还会使突出物对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增加摩擦而加重症状,故旋转头颅和扭动颈椎的反复操练是不恰当的,而且是有害的。
2. 项背部肌肉锻炼 颈椎病患者由于卧床及使用颈围领,可以导致颈项部的肌肉萎缩无力,从而在去除颈围领或起床后可能因项背肌无力导致颈椎新的不稳定,因此,在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期间及手术后的康复阶段,应当加强项背肌的等长收缩锻炼,以防止项背部肌肉萎缩,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3. 四肢的肌肉锻炼及关节活动 颈椎病患者,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常伴有四肢肌肉萎缩、痉挛及关节僵硬,如不能很好锻炼,患者将逐渐失去自主活动能力。因此,颈椎病患者特别是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后的康复阶段,应加强四肢肌肉的锻炼,包括手指肌力和灵活性的锻炼,肢体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
七、颈椎病的自我保健
神经根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虽绝大多数保守治疗效果良好,但其中部分患者易于反复发作。因此,对于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的颈椎病患者,在症状缓解以后,应当注意颈椎的自我保健和保养,防止症状的复发。
颈部的反复积累性劳损、外伤、寒冷等不良诱因是颈椎病发病的促进因素与诱发因素,应加以避免。颈部不宜长时间处于屈曲位、仰伸位或扭转位。凡处于此种工作状态者,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经常调整头颈部位置,定时远眺,调整桌面工作台的高度或倾斜度。
需特别注意避免头颈突然前屈或突然过度后伸,在椎管和其内容物之间的容纳空间处于临界状态的情况下,上述动作可招致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冬季颈部要注意保暖。平时应当加强项背肌的等长收缩锻炼,可以有助于增强颈椎的稳定性,防止症状的复发。颈椎病的症状常常在晨起后出现,这可能与睡眠姿势不当,枕具高低不当有关。
不良的睡眠体位,特别是头颈在睡眠过程中处于扭曲状态时,会引起颈部肌肉牵拉损伤与痉挛。正确使用枕具可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枕头的形状以中间低、两端高为佳,对头颈部可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枕头既不能过高,也不宜过低,以仰卧及侧卧时能大致保持颈部的生理曲度为佳。
——内容参考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脊柱外科学》,陈仲强等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