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一区

医疗技术

我院完成全国首批、佛山首例CCM植入手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0日 点击数:
摘要:

2022年4月13日下午,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心血管团队成功为一位心力衰竭患者在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的基础上,完成了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术。这是全国首批、佛山首例的CCM植入手术。 该项手术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202211101429147642.Jpeg

 

 

73岁曾婆婆长期患有心力衰竭

反复气促,呼吸困难

曾婆婆今年73岁,患有心力衰竭,确诊患有“扩张性心肌病,频发室早,心功能不全”,曾经接受“自动复律除颤器”等治疗,经过优化药物等规范化管理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1年多以来,曾婆婆从日常活动后出现明显气促,逐渐加重为静息下气促,甚至不能平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了进一步治疗,家人把曾婆婆送到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

植入CCM治疗,为心衰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医生为曾婆婆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显示,EF仍低至22%,比值偏低。医生给予左西孟旦治疗后,EF提高至28%,说明曾婆婆心肌有明显的改善空间,植入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获得良好的远期收益。

 

为了进一步增强曾婆婆的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衰症状,以降低再住院率,提升生活质量,在关紫云教授的指导下,李波教授联合杨玲教授、戴波副教授和杨泽福副教授及全科医护全面分析讨论了曾婆婆的病情,精心制定了CCM植入手术方案。

 

李波教授主刀精准植入CCM,曾婆婆心衰症状明显改善

 

202211101429146362.Jpeg如何精准的放置两根导线对此次手术尤为关键,也是手术的难点,不仅要求导线参数满足要求,还需要兼顾两根导线与原有ICD除颤电极放置的位置和间距。手术中,李波教授凭借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精湛的导线操控技术,分别将两根主动电极固定于右心室中上间隔及下间隔,相距2cm以上,并通过测试验证电极准确植入有利于电刺激扩布的部位。

 

另外,为了确保CCM信号发送时不会与除颤电极相互干扰,在术中进行了交叉感知测试,经过参数调整后,CCM与ICD均可正常工作。说明了在极端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ICD被误触发。检测各项参数满意连接Optimizer Smart CCM后埋入右侧的皮下囊袋中。

202211101429147716.Jpeg

整个手术在局麻下微创完成,大约耗时1个小时,过程非常顺利。术后曾婆婆恢复良好,CCM工作正常。目前,曾婆婆可以正常下床自由活动,并顺利出院。出院前,曾婆婆复查心脏彩超,心脏收缩功能已经明显改善,EF值提升到29%。

 

在ICD预防猝死的保护下,通过CCM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其心功能,提高生命质量,两者犹如两架马车双重护航。

 

心血管内科李波教授介绍,慢性心力衰竭是21世纪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目前,心衰主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复律除颤器(ICD)、心室辅助装置等,然而总体治疗效果仍欠佳,预后差。然而,针对严重心衰的患者,仅仅预防猝死是不够的,还需要兼顾患者的生活质量。CCM作为心衰器械治疗的全新手段,可以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填补了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随着它在国内上市和临床使用,将为更多的中国心衰患者带来福音。

202211101429145316.Jpeg

 

 

什么是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

CCM通过微创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到患者右室间隔部,在心脏收缩的绝对不应期释放强的电刺激,这种电刺激不会改变患者心律,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钙调节状态,在不增加耗能的基础上增强心脏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目前,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或其他器械治疗效果不佳、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录入:心血管内科通讯员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