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脑病科、老年医学科)

保健常识

二十四节气养生保健-小寒

作者:甘斌、潘志鹏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6日 点击数:
摘要:

中医二十四节气养生——小寒

——冬临小寒寒风狂,雪落大地披银装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小寒时节知多少

《月令七十一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即“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这是说,小寒节气,阳气已动,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的,这时候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在北方地区喜鹊很常见,并且因为有阳气升发而开始筑巢;到了第三候,雉因感受到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但从多年来的气候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等到冬至过后,亦是“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人们叫做“数九寒天”。

202201060840305672.Jpeg

养生原则

(一)敛精藏气,扶元固本

祖国医学认为,寒是冬季的特征,属极阴之气,主收藏凝滞。而小寒与小暑、大寒与大暑恰成阴阳两极,气运彼此相反。《黄帝内经》早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大法,千百年来指导人们顺其自然变化进行养生保健。因此,小寒的养生原则是敛精藏气,扶元固本,以“防寒补肾”为主。

(二)合理进补,温阳御寒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疼痛。”民间的这一俗语,说明了此时合理进补的重要性。人们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消耗,脏腑气血必然会有所偏衰,及时的补充气血,既能补养精气,使身体更强壮,从而帮助自我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起居穿戴

起居“三防”:一防寒小寒时节,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腹部保暖、膝部保暖和脚部保暖,采用热水泡脚的方法较为合适。二防感冒。小寒是风寒感冒多发的时节。除了注意保暖,还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振奋阳气,固表防感。可在每日洗脸后用双手摩擦面部致生热,增强御寒能力。三防燥。补水也很重要,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运动原则是:一要日出后开始锻炼,二是准备运动不可少;运动要适度,莫要大汗淋漓。锻炼后要及时穿衣,避免寒邪侵袭

另外,很多人认为衣服穿得越厚越暖和,其实不然,因为衣服的保暖性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衣服太厚且紧贴身体,空气层厚度为零,反而保暖性降低。因此着衣应选用分量轻、蓬松、保暖性强的羊毛、丝棉、羽绒等制品。

饮食调护

《四时调摄笺》里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意思是说,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小寒节气应少食咸味、多食苦味,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抵御过亢的肾水,例如芹菜、莴笋、生菜、橘子等。

小寒时节是冬季进补的最佳时节,但进补不要冒进,需要给肠胃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什么是“引补”呢?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调好,这样才可以避免因进补不耐受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引补的方法也简单,平时可吃些健脾开胃的药物,如党参、太子参、炒意苡仁、山药、莲子、砂仁等调整脾胃功能。再根据自身的健康条件,适当服食一些肉类,如牛肉、羊肉、鸡肉以及人参、牛奶、鸡蛋、豆浆、红枣、桂圆肉等进补。若进补后无明显的肠胃不适症状,则引补成功。当然对体质偏热、偏实、易上火者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

精神调养

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应宁神定志,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保持心态乐观,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冬季受到使用火炉、暖气、气候干燥等方面的影响,人容易“上火”,情绪也易发生变化。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冬季要注意情绪调节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中医特色保健

适合小寒艾灸的穴位

关元穴,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灸关元能将温热之气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是周身阳气之源。

关元穴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是足三阴会穴,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古今均作为保健要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作用。

肾俞穴,此乃肾气所聚之处。《玉龙歌》中说道:“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

肾俞穴是延缓衰老的要穴,艾灸该穴有益精补肾的作用。艾灸肾俞穴,能改善肾脏功能,养护好先天之本,激发先天潜能,充沛人体精力,达到养生健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202201060840308497.Jpeg

录入:中医科通讯员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