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

医疗常识

如何解读病理报告(一)

作者:佚名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1日 点击数:
摘要:

病理诊断是疾病的最终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医生在业界更是被誉为“医生中的医生”,病理报告是临床医生对疾病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但当患者或临床医生拿到病理报告,总会有些疑惑,可能会看到一些字眼,比如“符合”、“考虑”、“不排除”或者“没有明确诊断”等等,有些人会解读错误,对诊断造成误解,而进行了一些错误或没必要的治疗。那么有人会问,病理医生不就是医生中的医生,所发的报告不就是百分百确定的结果吗?其实不然,病理报告的发放是诸多流程的,可能一些因素的干扰,病理结果就会变成不确定性。

病理医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病变的把握程度,发布以下4种类型的报告:

Ⅰ类:明确诊断。

当病理医生对病变有100%的把握时,会简洁明了做出病理诊断,不加描述,比如“(升结肠)中分化腺癌,(胃)胃底腺息肉”等等。这类诊断是十分明确的,临床医生可以直接按此诊断进行治疗及评估。

Ⅱ类:倾向性诊断。

指疾病诊断基本明确,但不能完全肯定,或者有所保留的诊断。根据明确程度的不同,病理医生会在诊断名称加上“符合”、“考虑”、“倾向于”、“可疑”、“不排除”或“可能性大”等字样。比如“(直肠)恶性肿瘤,倾向于低分化腺癌”,这就说明病变肯定是恶性的,但“低分化腺癌”是倾向性的诊断,不是明确的,需要进一步工作才能确定。再比如“(腰部)不排除鳞状细胞癌,待免疫组化协诊”,这种不是说该诊断就是“鳞状细胞癌”,而是有这种可能性,免疫组化结果出来后可能也不是癌,反而可能变成良性病变。这种类型的病理诊断,临床医生不能作为完全可靠的疾病诊断依据,不能忽略这些字眼,有可能会造成过度治疗或错误治疗,应综合临床情况,做出最终诊断。

Ⅲ类:描述性诊断。

是指组织不能满足病理诊断的客观依据标准,只能如实进行镜下所见的描述。比如凝血块、变性坏死组织或者正常的组织,这些只能进行镜下描述,无法给出诊断名称。如“镜下见大致正常的乳腺组织”“镜下见凝血块或变性坏死的组织,未见明确恶性成分”,是指病变不是恶性的,甚至不是一个疾病。如果临床仍怀疑是恶性病变,则需再次取样送检。

Ⅳ类:无法诊断。

指不能对组织结构进行辨认,比如胃肠镜活检标本等组织过小,因牵拉、挤压或电烧灼而失去正常结构,或者标本固定不及时导致自溶,病变无法辨认。病理报告只能说明不能诊断原因,需要临床医生再次取材送检。

当对病理报告有疑惑时,建议及时询问发布报告的病理医生,相信可以得到一份满意的答案。

 

录入:病理科通讯员 编辑:病理科主任